天才一秒记住【白鹤看书】地址:baiheks.com
正在赶往前线支援的日军第四师团,是一支颇具传奇色彩,又饱受争议的日军部队。
很多人说这支部队战力很强,是日军的常备主力师团之一,还有很多人说它战力很弱,是日军中最不能战的师团之一。
这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其实都有一定道理。
首先,第4师团的前身,是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大阪镇台,其兵员主要征集地在日本大阪,应征着多为当地的小商小贩。
在维新时期的西南战争间,这些大阪商人们面对著名的萨摩武士,哪怕死伤惨重,也照样能打得有声有色,其主力第8联队甚至还获得了明治天皇亲自颁发的《勇战剧斗嘉奖》。
这可是日本陆军史上空前绝后的荣誉,要知道,二战中日军所有的感谢状都是军队自己颁布,天皇通常只是口头表扬,唯独第四师团这次获得的殊荣,是明治天皇亲授,其荣誉性质远非一般奖励可比,至于将来,就更不可能有人超越了(日本天皇早已名存实亡)。
在后来的日俄战争中,第4师团更是连克金州南山等重镇,之后又参加了辽阳、沙河、奉天会战,从未败过一阵,尽显日军主力风范。
在这场会战中,牛逼呼呼的第四师团,还曾一度攻下了第一师团所无法攻克的阵地,在首都人民面前大大的露了一把脸(第一师团是东京师团)。
到历史上的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各部都投入到对盟军的作战中,第四师团也被调往菲律宾,和第五,第十八,第二十一师团一起,参加了对科雷吉多尔要塞的最后攻击。
这一仗,第四师团大显神威,进展神速,不但圆满完成任务,还最终迫使巴丹半岛的美菲军队全部投降,得到了本间雅晴中将的通令表扬。
既然第四师团如此神勇,那么问题来了,它那独树一帜,“不能一战”的名号又是如何来得呢?这就要从大阪人的文化说起了。
在古代日本各地,基本的社会结构是农民依附于拥有土地的贵族大名,而大名则服从于幕府将军的管理(当时的天皇,只是精神上的领袖,实际是幕府将军手中的傀儡)。
这种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导致日本形成了富有服从精神的文化特点,也是二战中日本军队普遍狂热“效忠天皇”的心理基础。
然而,大阪却不同,它是著名的商业城市,居民多从事商业相关的生计,头脑不但较之农民更灵活,也不依附于大名的土地生活,对贵族们的尊重十分有限。
反之,围绕着苛捐杂税等问题,大阪人几百年如一日,不断和贵族们斗智斗勇、讨价还价,所谓忠诚,那就更是谈不上了。
如此一来,对贵族缺乏敬仰的大阪人民,对天皇的看法自然也是大不一样了。
虽然在二战中,出身于大阪的日军士兵们,也受到了军国主义的蛊惑,然而大阪人却不会急着去“为效忠天皇陛下而死,为大日本帝国而死”,做买卖嘛,总不是漫天要价,坐地还钱,能不死,就尽量不要死嘛。
对待上级命令,出身于大阪的官兵们也习惯于理性分析,“讨价还价”、“斤斤计较”,而不会像其他部队那样,不管命令是否合理,都会闭着眼睛埋头干到底。
甚至第四师团内部还流传着“无谓的牺牲不要付出”、“不合理的战斗不要参加”、“穷途的敌军不要追击”的“三不要”原则。
这一点,从第四师团在日军内部的代号也能一窥真章。
日本陆军多半崇尚武士精神,体现在代号上也是如此,比如第二师团的代号就是“勇”,第九师团的代号是“武”等等,而唯独第四师团的代号却是“淀”。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复活之战斗民族政委》转载请注明来源:白鹤看书baiheks.com,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