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大家打开讲义第13面。
丙二、别明
这以下我们来各别说明因地发心的差别相貌。我们看第一篇的论文,大家请合掌。
(一)不可不趋向者,中行之道,不可稍夹带者,乡愿之心。然狂狷似与中行远,而实不远;乡愿似与中行近,而实天悬;良以学道所最严者,在毫厘心术之辨。佛法中,亦有狂狷中行乡愿。创自凡夫,始闻妙法,直下以诸佛自期,乃至权乘小道,亦所不愿,是名真狂。既趋佛乘,九界事业,皆所不屑,是名真狷。了达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以心即佛故,上求无厌,与大智相应;以生同佛故,下化无疲,与大悲相应;念念悲智随四悉檀,善自护,亦善护他,是名真实中行。
倘名关未破,利锁未开,借言弘法利生,只是眼前活计。一点偷心,万劫缠绕;纵透尽千七百公案,讲尽三乘十二分教,兴崇梵刹如给孤独园,广收徒众如无相好佛,无明业识不断,俱为自诳自欺;况一知半解,沾沾自足,是望乡愿为极果,仅成乡愿真因而已。
好,我们加以说明。
不可不趋向者,中行之道,不可稍夹带者,乡愿之心。
我们一个大乘佛法的修行者,我们不可以不趋向的目标是什么呢?是一个中行之道,中行之道就是中庸的正道。中就是不偏,不偏两边叫中;庸是不易,不改变,就是中庸的正道。那么这是我们所必须趋向的目标,中庸的正道。
在这个趋向中庸的正道当中,值得注意的就是,你不可以稍夹带着乡愿之心。乡愿之心就是说,表面上是看起来忠厚老实,但是内心当中为了迎合世间而丧失了自己的自觉,就是谄媚于世间的意思,那么这个是我们在趋向于、在学习中庸之道的时候所必须要避免的。那么这个就是先做一个笼总的说明。
这以下把狂狷、中行、乡愿之间的差别做一个大纲的解释。
然狂狷似与中行远,而实不远;乡愿似与中行近,而实天悬;良以学道所最严者,在毫厘心术之辨。
狂狷,在孔夫子的开示上说,“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孔夫子说,如果在我的弟子当中、传承我教法的,“不得中行而与之”,我找不到一个能够信守中庸之道的人,“必也狂狷乎”——狂狷也可以了。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这个狂呢,就是他志节高超、不拘小节,做什么事主动积极;那么狷呢,是坚守志节、有所不为,做什么事比较保守。那么虽然狂跟狷表现的是一个主动积极、一个是有所不为的保守,但是内心当中都还能守住自己应有的节操。所以说呢,从他内心当中的节操来说,是跟中庸之道不远的。
乡愿“似与中行近,而实天悬”,乡愿表面上他做什么事非常的圆融,表面上看起来他是合乎了中庸之道,但是事实上是天地的悬殊。那怎么说呢?“良以学道所最严者,在毫厘心术之辨”,
修学圣道,最严谨的、就是最重要的关键啊,不在于外表的判断,而在于你的起心动念这个微细处去做一个判断。
那么换句话说,你失去你应有的节操,就算你表面上表现出来略似中行之道,但是事实上是天地的悬殊,关键是在内心的相貌,不在外表的情况。这段是一个总标。这以下把狂狷、中行、乡愿的相貌再详细地说明:
佛法中,亦有狂狷中行乡愿。
狂、狷、中行、乡愿本来是儒家的修行人的四种相貌,蕅益大师把这四种相貌会归到我们佛法的修行人。
创自凡夫,始闻妙法,直下以诸佛自期,乃至权乘小道,亦所不愿,是名真狂。
那么从一个具足烦恼业力的生死凡夫开始,他听到大乘的妙法,知道“万法唯是一心”以后,“直下以诸佛自期”,他马上就承担下来。乃至于权乘小道,这个权乘是别教的菩萨,小道是二乘的教法,亦所不愿,是名真狂。
六祖大师去黄梅参见五祖。五祖就说,汝是何方人,欲求何物?说你是从什么地方来的,你找我来干什么呢?六祖大师说,“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师,唯求作佛,不求余物。”说我是岭南人,我来参访大德,我不是想要做律师,也不是求做法师,惟求作佛,不求余物。那么五祖就考他,说你是岭南獦獠,“若为堪作佛?”说你是一个边地的人,一个没有知识的人,你怎么能够作佛呢?
六祖大师说:人有南北,佛性无有南北。六祖大师这句话讲得真好。五祖大师说,这个人根性高,那么就叫他到厨房去历练。那么我们可以看得出来,六祖大师今生所示现的因缘是一个真狂,“创自凡夫,始闻妙法”,他刚开始也是在一个因缘当中听到几句《金刚经》,就“直下以诸佛自期,乃至权乘小道,亦所不愿”,就发下了一个成佛的志向。那么这种人的根性是比较主动积极的,真狂。
另外一个人,他在学佛的相貌是比较保守的:
既趋佛乘九界事业,皆所不屑,是名真狷。
这个人个性比较清高,有所不为,跟佛法事业不相干的事他完全不做,这个人是真狷。
狂狷这两个人,当然外表上的相貌是千差万别,一个是在佛教的事业是主动积极,一个是比较消极保守的相貌,但这两个人会归到根本的时候呢,他们都能够守住他的节操、守住他的菩提心。
你看,永明大师说,他举大禹跟颜渊来做说明。大禹他出世的时候是一个黄河泛滥的时候,他得到舜帝的支持,请他去治水,大禹治水九年,三过其门而不入,在九年当中的治水,他曾经有三次经过他的家门,但是他这种为公为众的精神啊,连进去都没有时间,可以说是真狂。那么颜渊处于春秋战国的乱世当中,他在理想得不到诸侯的认同,他能够坚守自觉,颜渊处陋室,“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渊在不得志的情况之下,他也不改变他的节操,在陋室当中过着平淡的生活。永明大师的评论说,这两个人的功德是完全一样的。
怎么说呢?说“易地而居,亦复如是”。假设颜渊以他的心体的相貌、他的内心的相貌,他处在一个有制度、有贤明君王的时代,他也会像大禹一样治水九年、三过其门而不入;那么大禹如果今天,换做春秋战国一个礼崩乐坏的一个乱世,他也会像颜渊一样过着一种保守的生活。所以说呢,我们不能够从一个菩萨的外表的相貌来判定他的功德,就是你应该看他内心的、内心的一个所依止的一个目标。
这个是讲到狂跟狷的不同的相貌。当然这两个都有点偏一边啊,一个是主动积极,一个是比较消极保守。看中庸:
了达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以心即佛故,上求无厌,与大智相应;以生同佛故,下化无疲,与大悲相应;念念悲智,随四悉檀,善自护,亦善护他,是名真实中行。
这个“中行”,中行是要跟智慧相应,“了达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佛法界,那当然是一个功德庄严的境界,众生法界是一个惑业苦的境界,但是我们把这样两个身心世界把它会归到现前一念心性的时候,从现前一念心性的即空即假即中的本性上来观察的时候,佛跟众生是没有差别的,那一念的心性是没有差别的,就是我们把心会归到本性上面的时候是无差别的。那么从这样一种无差别的本性当中发动他的菩提心,“以心即佛故”,既然我这念心跟诸佛没有差别,那么我应该去追求佛道,跟大智相应,这个时候是对于佛道的追求。
第二个,他的所缘境是观察众生,“生同佛故,下化无疲”,一切的有情都是未来的诸佛,这个时候去利益有情,跟大悲相应。“念念悲智随四悉檀,善自护,亦善护他,是名真实中行。”
这个“四悉檀”是这样子的,《法华经》上说:“开方便门,示真实相”。佛陀出世的说法是在开显众生本具的佛性,示真实相。但是众生本具的佛性怎么去开显呢?必须要有方便门,这个方便门就是四悉檀、四悉檀的因缘,就是世界悉檀、各各为人悉檀、对治悉檀跟第一义悉檀。
我们以念佛来做例子。我们的念佛法门刚开始要在世界悉檀,欢喜益。我们在念佛的时候,刚开始你要思惟名号的功德,这个名号“名以昭德”,名号总持阿弥陀佛所有的功德,一心皈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什么是阿弥陀佛呢?这句名号就是阿弥陀佛。那么你不断地去思惟名号的功德——它能够使令你现身业障消除、福慧增长,能够使令你临终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佛有这么大的力量,生起欢喜心。为什么要有欢喜悉檀呢?因为佛法的修持要相应啊,它不能勉强,一定要有意乐,你很真心地对这个法有欢喜心。如果你只是应付,那这个法在你的心中的造作叫作不相应。四悉檀的第一个是欢喜意,你一定要思惟它的功德。
生善,各各为人悉檀,生善,由这个欢喜使令你对这个佛号生起信心,信进念定慧五种善根;那么由信心的增长,破恶,对治你心中的烦恼,烦恼一活动的时候,你依止佛号的力量能够调伏你的烦恼;最后,入理,原来你所念的佛不离开你一念心性:我虽业障深重,是弥陀心内的众生,弥陀虽万德庄严,是我心内之佛,既然心心不二,自然感应道交。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小说推荐:《天命之上》【新思路客小说网】【腐趣阁】【森趣阁】《年代:我有一扇两界门》《重回年代赶海打猎》《[足球]安东绿茵日记》《黄昏分界》《公路求生,神级宝箱开局》《大明:嘉靖修仙啦》
白鹤看书【baiheks.com】第一时间更新《灵峰宗论》最新章节。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