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鹤看书【baiheks.com】第一时间更新《灵峰宗论》最新章节。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27面。
丙二、别明
前面的总标我们说明学习佛法的重要性,别明这一科我们引用三篇论文,由浅入深、次第地介绍佛法的内涵。先看第一篇,大家请合掌。
(一)宇宙无非旅泊,而泊宇内者,毕竟是甚么人?五蕴身心,邸中幻物,唤作自己不得;然离身心,又唤何物作己。谓无岂不断灭,别有与神我何异。经云:“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花,本无所有。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透此双超断常二见,便知现前一念,离过绝非;便知宇内外一切物,泊今一念妄想心中,犹浮云之在太虚,是谓不被物转,便能转物。回视妄认四大为身,缘影为心,复生厌离,必出此三界乃归家者,何啻日劫相倍而已!偈曰,宇宙泊在吾心,吾心本无所泊;一任乱想昏沉,本有灵明如昨。彩云端见仙人,岂被手扇遮却;不遮却,耆婆童子空摸索。咄!
我们先看第一段,第一段蕅益大师征释疑情,他提出一个疑情:
一、徵示疑情
宇宙无非旅泊,而泊宇内者,毕竟是什么人?
这个“宇”,四方上下谓之宇,它是一个空间,四方上下;什么是“宙”呢?古往今来名之宙,它是一个时间,把这个时空合起来就是一个所谓的生命。我们一期的生命,不管时间空间来说,都是一个旅泊,就是一个作客的。换句话说,我们讲“诸行无常”。我们这一期的生命,不管是凡夫、不管是圣人乃至于佛陀,都要面临死亡。《楞严经》上说,“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明灭”,就是你这一期的业力成就了,这个果报就出现,当这个业力结束了,这个果报就消失掉,这个是生命的真实相。所以我们每一个人在今生当中没有一个人是永久留在世间的,都是一个客人,迟早的问题。
那么我们会想:“而泊于内者,毕竟是什么人?”流转三界中,我们一次一次地在三界流转,谁在流转呢?谁?我在流转,那个“我”是什么相貌呢?这个地方蕅益大师要我们应该很冷静地去思惟这个问题,这是一个关键问题,这个关键你一突破了,你很多问题都能够解决。就是“宇宙无非旅泊”,那你想想看,你要回光返照,不要老是向外攀缘。回光返照,而“泊宇内者毕竟是什么人”?没有错,流转三界中,但是谁在流转?提出这个问题,把这个问题再开展出来。
五蕴身心,邸中幻物,唤作自己不得;然离身心,又唤何物作己?谓无岂不断灭?
即蕴即我:就是“五蕴”本身就是我,但是这个五蕴它有色法跟心法。这个心法就是受想行识,它在整个宇宙当中是一个生灭变化的东西,一个幻物,不能当作我。
比如说我们今生是一个男人,有男人的色受想行识,男人的色身、男人的感受、男人的分别;下辈子变成一个转轮圣王,一个诸天的果报,那个时候对于身心的感受又不一样,思想也不一样,色身也不一样。这个“我”的定义就是常一主宰,它必须要恒常住、不变异、有主宰性。所以说这个身心世界是变化的,我们前一期的身心跟下一期的身心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你不应该说身心世界是我,这是不合道理的。
离蕴即我:离开了五蕴身心,另外有一个“我”住在这个五蕴当中。“然离身心,又唤何物作己?”那么你说离开了“我”,身心世界有一个明了的不生不灭的“我”,请你说出那个“我”的相貌出来,他讲不出来,所以离开了五蕴也不是“我”。那么你说这个身心世界完全是没有,完全否定,那就容易落断灭见——生命是没有轨则的——那这样子就很危险了。生命没有轨则,人死如灯灭,那断恶修善归依三宝就没有意义了,这就很危险。
别有与神我何异?假设有一个恒常不变异的“我”,那这个落入神我外道了,常见——不管你造了罪业,那个“我”还是“我”,你造了广大的功德,这个“我”还是“我”,那这个“我”是不随善恶业力的因缘的熏习而有变化的。这是不合乎道理的,那个“我”是不存在的。
我们的色身跟我们的明了性,从唯识的意思是刹那刹那地受熏。你前一刹那的色受想行识跟下一刹那的色受想行识不一样,从微细来说不一样。你的相貌、你内心的感受、你内心的分别,前一刹那的身心跟下一刹那都不一样,何况是小时候,何况是来生呢?所以说,“别有与神我何异。”这是不合道理的。
关于这个观念,我们看附表第九。我们把这个观念先简单地疏通一下,到了第二段我们就容易进入状况。
附表九、“五阴身心”有无之辨识。
五蕴身心就是我们一个果报体,我们的一个十法界的果报体就是一个五蕴——色受想行识。那么这种空正见,佛法讲对于身心世界一种空正见的观察,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佛法的基础。我们先讲缘起,再讲空性。
(一)大乘甚深缘起
这个缘起是大乘的甚深缘起。
如是缘起,于大乘中极细甚深,又若略说有二缘起。
一、分别自性缘起,此中依止阿赖耶识,诸法生起,是名分别自性缘起,以能分别种种自性为缘性故;
二,分别爱非爱缘起,谓于善趣恶趣,能分别爱非爱种种自体为缘性故。
——《摄大乘论》
我们对于五蕴身心,佛陀的意思是说,五蕴的身心它不是上帝创造的,它也不是自然而有的,它是有一定的因缘,一切法是有因缘生的。那么这个因缘有两个因缘,主要两个因缘:
一、阿赖耶识的因缘:阿赖耶识我们称为藏识,就是藏,它能够摄藏我们无量无边的种子。我们无量劫来造了很多很多的业力,这个业力都被我们保存下来,等到里面的业力的种子成熟了以后,它就变现一期的果报,如果是一个善业的种子起现行就出现了庄严的、安乐的身心的果报,如果是罪业的种子起现行就出现卑贱的、痛苦的身心果报。阿赖耶识这个含藏种子的功能,它能够变现果报,这是一个亲因缘。
二、第六意识的分别:“于善趣恶趣,能分别爱非爱种种自体为缘性故”,这是一个增上缘,就是种子要起现行还得要第六意识爱取的分别,你当时的心情是善性、恶性,对你这个种子也有增长或折损的功能。
所以从一个大乘唯识的思想,身心世界的相貌跟两个因素有关,一个是业力,过去的业力,第二个是你的分别,你当时一个善恶的分别心。这两个都有关系,一个是亲因缘,一个是增上缘。
在《坐花志果》,古时候一本书,它讲一个小故事。清朝有一个秀才,这个秀才很穷,苦读了很多年的书,都没有金钱去考试。这一年考试的时间又到了,他也无可奈何,身体也不是很好,又缺乏金钱。这么一天,他的朋友一个姓王的先生来看他,就了解说我们今年一定要去考试,读圣贤书,所学何事?应该去考试、做官,齐家、治国、平天下。但秀才说我没钱,朋友说没关系我资助你,那么王先生就给他十两银子,当作他的安家费。他就很高兴了,就随着这个王居士、六七个同参道友就到南京去赶考。
到了南京以后,离考试还有一段时间,大家也就去外面随便逛一逛。这一天,这六七个人都到街头去逛,就逛到了承恩寺,一个寺庙前面。寺庙前面听说有一个看相的相士,那个相士看得很准,这个人吉凶祸福、考得上考不上,都讲得很准的。那么大家就给他看相了,看相的时候大家就次第地看,最后一个看到这个穷秀才。这个看相的看了这个穷秀才以后,很详细看了一会,又看了一会,最后下了结论说,他问秀才说你从你家里来到这个地方几天时间?他说我足足坐了五天的时间。他说你赶快回去,现在还来得及。
他说你这个相貌,貌枯神浮,死相现前。你这个相貌像一棵树枯萎了,貌枯,神浮动,可能你一天到晚读书,也不会调身心。貌枯神浮,死相现前,你五天之内必死,你现在赶回去,好歹落叶归根。秀才说有没有补救的方法,他说没有办法,这个相貌已经很明显地现出来了,什么办法都没有了,秀才就很沮丧。临走的时候,他的朋友王先生很同情他,又给他十两银子,给他准备后事用,这个秀才就坐船回去了。当然来的时候心情很好,回去的时候心情很沮丧。
到了第四天的时候遇到了风浪,就在半路登岸了。登岸了黄昏的时候心情很不好,好歹去走一走,到岸上去走一走,散散步。走到了街头,看到了一个妇人,这个妇人手上抱了一个小孩,两边又跟了两个小孩,带了三个小孩,边哭边走,边哭边走,哭得很伤心,往海边走去。这秀才就说,某某人,你怎么这么伤心呢?她说我糟糕了,我先生的脾气非常不好,他平常发生小事情不是打就是骂,他今天临走的时候告诉我,说我们家两只小猪,一定要花十两银子才能卖出去。今天果然有一个人来买了,讨价还价,十两成交,但是走了以后,这个十两银子是假的银子,破铜烂铁做的,外面镀一层银,里面是一个铁的东西,这件事情我先生回来一定会把我打死的,与其这样子,倒不如我先死掉算了,我准备带着我的三个小孩去跳海了。
这个秀才说,我们两个都很可怜,我明天要死,你今天要死。好吧,那么就起了悲悯心,说可不可以把你的钱给我看一看,这个假银子。她说可以啊,就拿来看,这个秀才一看果然是假的,他就把它掉包了,把自己真的十两银子就掉过来,他说谁说是假的,你看你咬咬看。诶这一咬,果然是真的,“唉呀,你真是我的恩人,你不讲清楚的话,我们还以为是假的。”那就不跳海了,就回去了。
回去了以后呢,秀才因为做了善事,内心心情快乐,但是这么一折腾,时间就超过了,天黑了,又回不去了。就在路中的一个古庙他先睡一觉,就在一个古庙旁边一个围墙的地方躺着就睡觉了。睡到半夜的时候,就有一个神,关公现前,关公叫他起来,呵责他起来,叫他赶快出去。他睡到一半,迷迷糊糊,被关公一喊,就醒过来走出去,走出去,一下子突然间地震,这整个庙就垮下来,逃过一劫。但是逃过一劫以后,他突然间感到心情从前面的非常的郁闷突然开朗起来,开朗起来以后他也就慢慢走回船上去。船上去以后,他想,我这个障碍应该冲破了,他自己就有这种感觉。好,就跟船家说,我不回去了,再往南京去,再重新回到南京去赶考。
去了以后呢,他又找那个相士。这个相士一看到他,说某某人,你前面那个貌枯神浮那个死相消失掉了,你这个眉间有一道光彩,你一定是积了很大的阴德,否则没有这道光彩。这个相士说你今年去考试一定会有功名的,而且你能够做到翰林,做到一品官。果然,去考就考上了。
这个《坐花志果》的主人就说,他讲出一个总结说:命由己做,福自己求——说没有错,阿赖耶识摄持了我们过去无量无边的善恶业的种子,这是过去的宿业所感,我们今生身心世界的吉凶祸福跟过去的业力有关。但是,福自己求——我们今生善恶的心念对它也有一个增上的力量。
佛法也有这种观念,说“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我们过去所依止这个烦恼的心在造罪业的时候,这个业力是一个种子在里面,但是这个业力,如果它要得果报也一定要有你那个等流的烦恼的心识的滋润,假设你这个心念突然改变了,经过你的修习止观,那么你的恶念的心识消失了,你过去在造作这个事情的时候你有很大的欢喜心,很大的意乐,而那个对恶法的欢喜心的等流性被消灭了以后,你觉得这件事情是不再欢喜的,甚至于是厌恶的,这个时候你过去这一部分的业力的种子不能得果报了。因为当初是那个念头造业的,它也必须要靠那个念头来滋润它,那个等流性。现在你的心性改变以后,那个业力不能得果报了,“心若灭时罪亦亡”。
所以说,我们今天在判定缘起,一切法因缘生,这当中的因就是业力,这当中的缘就是你当时的那一念分别心。就像这个秀才一样,他过去的业力应该五天要死亡,但是他一念的善心起,转祸为福,他使令这个罪业的力量先暂时地不起现行,先调动了其它的善业先得果报。所以我们在判定缘起应该是两个方向,一个是阿赖耶识的业力,一个是第六意识当时的分别心,这两个和合来同时判定。这个是讲到因果丝毫不爽的一个缘起论。
(二)正释五阴体用。
前面是发明缘起的因果,这以下说明我空的真理。
先解释五阴。五就是色、受、想、行、识这五个法。
为什么叫阴呢?先看第一个阴字,这个阴是罗什大师翻译的,第一个阴就是阴覆的意思,就是遮盖的意思,为什么呢?色等五阴,能阴覆真如法性故。
因为这个五阴的本身是扰动相的,生老病死的,它跟涅槃的寂静是不相随顺的,所以我们五阴的果报体对我们本身是一个修学圣道的障碍,它能够阴覆真理。以这样子来安立这个阴,这个意思。玄奘大师他翻另外一个意思叫“蕴”,这个蕴就是积聚义,就是把同一类的法聚积在一起,同样都是质碍的把它聚在一起叫色法,
色等五阴,各积集同类法为一聚故。
前面的阴是一种障碍义,这个地方的意思是积聚义。玄奘大师翻这个五蕴比较开阔,因为罗什大师这个五阴只有在有漏位障碍真理,玄奘大师翻这个五蕴通十法界:六凡法界的有漏五蕴,也包括四圣法界的无漏的五蕴,因为这个蕴只是积聚义,它本身不是障碍义。所以后来大部分的就以玄奘大师的五蕴为一个比较好的名词。
五蕴,我们基本上一个生命体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色法,一个是心法。
一、色法:就是质碍,它有一定的质、有一定的重量、有一定的障碍、一定的空间。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天才一秒记住【白鹤看书】地址:baiheks.com,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