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峰宗论》导读。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30面。
我们今天研究第二篇。这一大科是说明《正见篇》。《正见篇》的内容主要的是说明生命的真实相。生命的真实相在佛法的一个基本原则是说:
诸法无自性,一切从缘起。
诸法无自性就是说一切法的本性是毕竟空的,那么毕竟空是怎么会有一切法呢?一切从缘起,是假借因缘的作用才能够显现差别的相貌。这个因缘当然主要是业力,我们由于善业的因缘而成就人天的可乐果报,我们也由于罪业的因缘而显现三恶道的痛苦的果报,所以这个果报是我们自己去造作的业力所变现。我们从这个缘起的变化当中,站在一个修行的角度来说,我们所关心的是在这个整个变化的因缘当中什么是我们的本来面目?什么是我们所应该皈依的体性、这个理体?这个是我们在研究正见篇所应该注意的。
理体,我们可以分成两部分来说。第一部分就是空性,就是我们从生命的变化我们知道“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这个生命它是有变化性的,而整个变化的过程我们没有主宰性,从这个无常无我的观察,我们能够从这个变化的相貌当中去看到了我空法空的真理——一切法毕竟空是我们的皈依处,一切法毕竟空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前面的一篇的论文就是发明五蕴皆空的道理,这是我们刚开始会从生灭变化的因缘当中找到了一个暂时的皈依处,就是空性,从空性当中把我们无量无边的惑业苦给息灭了。
但是我们如果要进一步追求无上菩提,追求诸佛菩萨的万德庄严,这个空性的理论是不够的,所以我们应该进一步地去探讨,从空性当中再观察它的背后还有一个更深、更不可思议的理性,那就是真如。这以下的论文就是发明我们大乘佛法的一个不共的皈依处,就是真如佛性,这才是我们真正的本来面目。这当中有一段论文,请合掌:
(二)世间学问,义理浅,头绪多,故似易反难。出世学问,义理深,线索一,故虽难仍易。线索非他,现前一念心性而已。古云,“立一心为宗,照万法如镜。”能观心性,则具一切佛法。且如此心,不在内外中间诸处,亦非过去现在未来,亦非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缘生,岂非即空;而十界十如,三千性相,炳然齐现,无欠无余,岂非即假。心外无法,法外无心,于其中间,无是非是,岂非即中。迷此一念即空,则为六凡;迷即假,则为二乘;迷即中,则为别教。惟悟现前一念,当下即空假中,则十界无非即空假中,不于九法界外别趋佛界,亦不于佛界外别有九界,是谓三千果成,咸称常乐矣!向此荐取,方知千经万论,咸非心外施设。勉之!
这以下的论文就是蕅益大师根据天台宗的观念来发明诸法实相。我们看第一科、总标:
世间学问,义理浅,头绪多,故似易反难,出世学问,义理深,线索一,故虽难仍易。
一、世间学问
这一段把世间跟出世间这些圣贤之道作了一个比较。先看世间的学问:世间的道理不管是科学、或者医学乃至于哲学,当然这些学问是一个方法,引导我们趋吉避凶、离苦得乐的方法,世间的学问基本上它的道理只是扣着我们今生今世的因缘。
比如说我们讲儒家的哲学,儒家的圣贤也能够在生命当中抉择一套君子的立身处世之道,使令我们趋吉避凶、离苦得乐。儒家的思想有三纲领、八条目:“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三个纲目——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三个纲领开出来八个条目,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包括自利的功德,也包括利他的功德。当然这样的一个方法的确能够引导我们离苦得乐,但是它对于过去的生命是怎么回事,死亡以后又是怎么回事,就绝口不提。
就是你今生能够根据方法创造一个广大的功德,然后死了以后是怎么样,就不再提了。所以有人就问孔夫子说,这个来生的因缘是怎么样,死亡以后是什么面目,孔夫子就说:“未知生,焉知死。”所以,这个世间的学问基本上是扣着今生今世的因缘来建立它的道理,所以这样子来说是比较浅了。既然我们不知道前生是怎么回事,也不知道来生会有什么情况,那我们就很难找出一个会归处了,就是没有一个明确的头目。所以“似易反难”,那么我们就很难明白什么是生命的真相,就很难理解了。
二、出世学问
“出世的学问义理深,线索一,故虽难仍易。”大乘佛法在抉择引导我们离苦得乐,它的义理深,它时间上讲到过去、现在、未来,在空间上讲到十法界,它不但能告诉我们今生的因缘,也告诉我们过去的因缘,也告诉我们死亡以后的因缘。大乘佛法的道理是一个无量生命的观察,所以它的义理深,但是,它有一个明确的会归处,所以“虽难仍易”,我们更能够从大乘佛法出世的学问当中明确地掌控生命的真相。
蕅益大师先把世间的圣贤之道跟出世间的圣贤之道先作了一个比较。第二段就把出世的学问的线索标出来:
线索非它,现前一念心性而已。
在无量无边的因缘当中,有些人离苦得乐,有些人创造很多很多的痛苦。这个生命的差别,它的一个根源就是“现前一念心性”。这个“现前”就是当下,你当下能够去听闻法义、能够去思惟法义的那个明了的一个分别心,这个是现前一念心性,这个是我们生命的一个主要的根源。这以下
引证:
古云:立一心为宗,照万法如镜。
这以下引用永明延寿大师的《宗镜录》。《宗镜录》一开始解释这个宗镜,什么是宗呢?“立一心为宗”。这个“一心”,它是一个体性。我们无量无边的因缘的差别当中,把这些差别相把它剥开以后,看到的内在的本来面目,就是一个灵灵觉觉的清净本然的本性,就是一心,那么这是发明这个体性。它的作用——“照万法如镜”,它能够随顺染净的因缘变现十法界的差别,就像镜子一样。
这个地方,蕅益大师把这个真如的观念先标出来,就是“一心”,就是真如,这也是整个佛法的一个根源,一个佛法的诸法实相的根本。到这个地方是一个总标。这以下把这个现前一念心性的相貌再详细地说明,看第二段:
能观心性,则具足一切佛法。
天台智者大师他安立天台宗,是根据《法华经》。《法华经》,智者大师解释这个妙法,这个妙法当中有三个法,就是佛法妙、众生法妙跟心法妙。这当中,智者大师的意思主要的是心法妙,就是现前一念心性它是一个所观境,这个法是不思议境,就是整个天台宗的所观境,就是一念的心性。
那么观察一念心性有什么好处呢?“则具足一切佛法”——你观察现前一念心性,就能够从这个观察当中成就一切佛法的功德,整个诸佛菩萨的功德就在你观察现前一念心性当中能够念念地成就。这个是智者大师的观心法门。
怎么去观察现前一念心性呢?这以下就说明了:且如此心,以下有三个观法,就是空假中三观。先看空观:
不在内外中间诸处,亦非过去现在未来,亦非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缘生,岂非即空。
一、空观
我们去观察我们的一念心性,第一个是空观,空观照真谛理。就是我们观察我们这一念分别心,你现在坐在讲堂当中,你的生命体,当然你是一个人的果报,你这个人的五蕴当中有一个了别性,一个人的了别性,你这个了别性跟法义一接触的时候会产生一个清净的信心,那么你应该要回光返照你那一念的信心,它的处所在哪里。
(一)从空间上观察:
首先我们看在内,假设我们这一念清净的心性是有自性的,有真实不变的体性,那么这个真实不变的体性在哪里呢?在身内。但是我们观察我们身体内部,是一个血肉筋骨,四大假合的血肉筋骨,找不到一个明了的分别性的体性,不在内。但是它可也不在外,假设我们的明了性是在我们的身体之外,那跟我们就没有关系了,所以在外是不合理的。那么在内找不到,在外也是不合理,那当然不可能在中间了,这个中间是含糊笼统的说法,是一个戏论,所以说它的空间是觅之了不可得。
(二)从时间上观察:
亦非过去现在未来。这个是从三个时间来观察我们这一念的信心的相貌。这个信心的相貌就是说“未生无潜处,正生无住处,生已无去处。”就是我刚刚还没有听闻佛法之前,那个信心它是躲在哪里呢?刚刚那个信心还没有活动,那一念对三宝的信心在哪里呢?你找不出一个它潜伏的处所。现在我这一念的刹那刹那了别的信心它不断地变化。我现在信心具足。不对!你讲这句话的时候,你那个的信心跟你前一念的信心是不一样的。所以呢,现在也是不可得,因为没有所谓的现在,你那一念信心刹那刹那变化的,正生无住处。生已无去处——等到我们上完课以后,你那一念清净的信心又觅之了不可得。所以从时间上来观察,我们也找不出信心的体性可得。
这个是蕅益大师从《楞严经》的观察——空间上是觅之了不可得,时间上也觅之了不可得,这是两个方向。
(三)从理论上来建立,发明这个空义:
《中观论》说:
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
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
这个诸法当然是包括整个五蕴,我们不要讲那么广泛,就讲这个现前一念的信心。你这个现前的一念心性,它现在是全体变成了信心,那么这一念的信心假设它有自性,先假设它有自性,它有自性它是怎么生起呢?它是有因缘生,还是无因缘生?假设它是有因缘生,有因缘生有三种情况:自生、他生、共生。
说它自己生起的,它自己生起是不合理的,说你这念信心假设不跟法义接触,它不能单独生起,不可以的。如果它能够单独生起,那它就会有无穷的过失,它就会不断地生起,但事实上这个信心的活动是有间断的,所以自生是不能成立的。说他生,外在的环境生起,这也不对,不一定同样的环境你都能够生起信心,所以这个他生也不对。那么自生也不能生,他也不能生,共生也不合理。所以,这个有自性的信心,它有因缘生是不能建立的。
那么它是无因缘生,这个生起是没有轨则的,它只是一个偶然,那么这个无因缘生当然是不合理的。所以我们只好说“是故知无生”——我们这一念的清净心有自性是不能建立的,它是无自性的,它是因缘生,它的本性是毕竟空的,没有一个真实不变的体性可得,这样子叫作空。
空观是整个三乘的基础。三乘共坐解脱床,三乘的圣人他之所以能够解脱烦恼跟罪业的系缚,主要是空观的功德。不过大小乘对于空观的抉择是不同的。
小乘的空观:是一个灭色取空。说什么是空呢——“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说“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所以小乘的空义的抉择,它不容许有色心诸法的存在。说你现在的明了性当体即空,没有这回事,你这一念心是生灭法,一定是“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寂灭才能现前。所以小乘的空里面它不容许有心识的活动,它一定是要灰身泯智,才能够把空义现出来,这叫灭色取空。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小说推荐:《美漫哥谭没有蝙蝠侠》《跳崖后全京城追悔莫及》《趋吉避凶,从天师府开始》《大将》《权力巅峰》《我的师妹不可能是傻白甜》《她被赶出侯府后》《晋末长剑》《什么年代了,还在传统制卡》《从机械师开始无限转职》
白鹤看书【baiheks.com】第一时间更新《灵峰宗论》最新章节。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