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白鹤看书】地址:baiheks.com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41面。
我念末劫苦,破戒为第一,
我思救苦方,无越毗尼藏。
毗尼若住世,正法永不灭,
行成果斯尅,教不属空言。
蕅益大师一开始把持戒的功德以及破戒的过患作一个总标。我们透过持戒,从离苦的角度它能够解脱三恶道的痛苦,从安乐的角度它能够使令“正法永不灭,行成果斯尅,教不属空言”,使令在佛法的修学当中能够得到真实的利益,使令我们整个成佛之道当中,刚开始有一个明确的下手处。这是把持戒的功德作一个总标。这以下把持戒的功德把它开出五乘的差别:
或因持戒力,速成净满尊。
或因净尸罗,严净诸佛土。
这个讲到我们持戒能够成就佛菩萨的功德。那么因为持戒的缘故,当然这当中有菩提心的摄持,还有佛法的清净正见,这两个根本的摄受,能够“速成净满尊”。这个“净满尊”就是报身佛,卢舍那佛,卢舍那翻成中文叫“净满”。诸惑消灭谓之净,内心当中无量无边的烦恼、罪业,诸惑消灭叫作净,这个约破恶来说。什么是“满”呢?众德具足曰满,无量无边的三昧陀罗尼都具足了就叫满。
“或因净尸罗,严净诸佛土。”前面是赞叹佛的正报的功德,这个赞叹依报的功德,由于持戒的因缘使令我们成就无量无边庄严的佛土。
大乘的功德它也观一切法空,小乘也观一切法空,但是大乘的空性当中有这个明了性、有大悲心,所以他在果报的时候,他虽然是证得空性,但是他有依正二报的庄严。这个地方不一样,教化众生。这个是讲到菩萨戒的因缘。
再看声闻戒:
或因别解脱,作独觉声闻。
我们也会因为持声闻戒的因缘,做独觉声闻。这个“声闻”是听闻佛的音声而悟道,佛的音声指的是四谛法门,苦集灭道四谛,而证得我空的真理。这个“独觉”是很特别,独觉他过去生智慧跟福德的善根特别强,他是生长在一个没有佛法住世的地方,说是一个黑暗的时代,在禅定当中自己用功的时候,春观百花开、秋睹黄叶落,他看到这整个依报环境是有变化的,那么春天温暖的风一吹,由春风的因缘百花盛开,秋天的肃杀的风一吹,不但是花掉落了,连那个黄叶都掉落了,整个树叶都枯萎了,他知道这个生命是无常的,从无常当中没有一个恒常住不变异的我。他这是从一切的因缘当中他独自觉悟真理的,叫独觉,这个人善根特别强。那么为什么能够成就独觉声闻呢?他一定要以持戒作基础,所以,“或因别解脱,做独觉声闻”,成就二乘的功德。
或因善戒力,生禅及天道,
亦作人中胜,福乐好名称。
我们也因为持戒的因缘这个善法,或者布施、放生的善法,再加上持戒的力量,“生禅及天道”。这个“禅”主要是□□、无□□的,这个有禅定的力量;“天道”指的是欲界诸天,他还有男女的欲望、饮食的欲望、睡眠的欲望,这个是天的境界,当然这个天的果报也特别殊胜。“亦作人中胜,福乐好名称。”或者是生长在人间,那么做人中之胜,人中之胜是国王、大富长者之类的,一生当中享受福乐、享受美好的名称。
佛在世的时候,在舍卫国有一个商人,他到大海中去取宝,这么一天取宝很有收获,取到很多的宝回来,他把几个重要的宝物就供养波斯匿王,波斯匿王很高兴,就赏他很多黄金。波斯匿王得到这个宝以后,就把他的五百个夫人全部叫出来,当众一一地把这个宝赏给她们。结果这个第一夫人摩利夫人没有出来,波斯匿王一再地邀请她出来,她就是不出来。这个时候波斯匿王火大了,我是一个大国王,请你出来你不出来,怎么回事呢?
因为那一天摩利夫人受八关斋戒,她不愿意打扮,她穿朴素的服装,她不想出来。国王的坚持,她就出来,出来波斯匿王很生气她,用箭要射她。他这个箭一拿起来的时候,当摩利夫人一出现的时候,波斯匿王那个箭射不下去,不敢射,因为摩利夫人持八关斋戒的因缘,身相光明犹如日月,身相放大光明。这个时候波斯匿王一看到以后,他就感到怯懦,他说夫人哪,你今天是做什么善法,有如此的威德?她说我今天但是持佛的八关斋戒。这个时候波斯匿王听了这个以后,就对这个戒法生起恭敬心,就把最殊胜的宝物赏给摩利夫人。摩利夫人说,我今天不能受持宝物,就把这个宝物转送给佛陀。
我们讲:相由心生。因为持戒的关系,你内心当中已经成就一个大功德,当然你这个功德的因缘正式的果报是来生,“生禅及天道,福乐好名称”,但是你今生当中也会有花报。所以你看持戒的人,他的身相也不太一样。
大概五年前有三个小沙弥来到我们佛学院读书,其中两个还俗了,他们三个沙弥,当然小孩子玩来玩去的,这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你看他在三宝中住,他的身相就特别的庄严。后来两个人还俗以后,他们还俗以后都来见我,那就差很多了,身相的那种光明就一幅很憔悴的样子就现出来了。他们还俗以后来找我,跟以前出家时那个样子就差很多。
我在想,他出家的时候也不是很用功,但是他就是持戒,他就是老老实实地奉持如来的戒法,就是这样子而已,就不可思议。他还俗以后,他也不过午不食、杀盗淫妄的戒都不守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这个时候功德就消失掉了,很明显的,非常明显。所以我那个时候感到,今生五衣身,三生有幸,在三宝当中的确是不可思议。我们一天到晚在三宝里面,我也不觉得怎么样,但是你要看到一个人他本来出家再还俗,那你看得非常明显。内心当中有戒法摄持跟没有戒法摄持,那个威德差很多。所以说就算我们今天没有修我空观,没有出离心、菩提心,起码“或因善戒力,生禅及天道,亦作人中胜,福乐好名称”,戒就是有这样的力量。
这个种种的功德是怎么来的呢?这不是上帝送给你的:
如是差别果,皆由戒所得。
前面的五乘的差别的功德,都是我们在因地的时候持戒所引生的。这个是由一开出五乘。那我们再把它作一个会归:近果说差别,究竟归一乘。就着他一个暂时的功德来说,他有五乘的差别,但是究竟来说,他迟早要成佛的。
这个思想,在我们北传佛教很重视这个问题。诸位以后研究戒体就知道,法体形象。我们中国的佛教不管你受五戒、八关斋戒、乃至于沙弥戒、比丘戒,它本质是声闻戒,但是在北传佛教中要求你缘境发心,就是你要普遍地缘十法界有情无情的境界发起三种誓愿:誓断一切恶,无恶不断;誓修一切善,无善不修;誓度一切众生,无一众生而不度。就是这个戒体。
什么叫戒体?
你这念心跟境界一接触,你就生起三种作意,断恶修善度众生的作意,其实这个就是菩提心。那么依止这样的菩提心的摄持,会使令你受持所有的戒法都是趋向于佛道。虽然你可能会因为暂时持比丘戒、沙弥戒的功德先生到天上去,但是那个乘的力量都还在的,因为你当初在因地的时候,是:以菩提心为戒体。这个地方在人天的过程先度过,他那个力量还会在,他还会不断地引导你再继续往前走。所以这个持戒的力量,“近果说差别”,就是就着一个暂时的因缘来说,他有五乘的差别,但是就着一个究竟的会归处来说,他也是趋向于一佛乘的,还是趋向于成佛的。这是道宣律祖根据法华涅槃的思想来融通这一切的戒法,这等于是开权显实。
总结:
如是胜妙法,愿为我昭明,
普度长夜中,无依无怙众。
这个地方,蕅益大师等于是请□□。那么他把这个戒法的功德赞叹以后,“如是胜妙法”,这种微妙殊胜的法门希望众多的善知识能够为我们生死的众生能够把它开显出来。干什么呢?“普度长夜中,无依无怙众。”来救度这些在生死流转当中完全没有依靠的众生。
我们讲:流转三界中,何处是依怙?我们慢慢地从佛法的观察我们会知道,世间的珍宝是带不走的,世间的美好的名声也带不走,那么无量无边的因缘都带不走;我们刚开始会知道——我们从今生死掉以后,真正带得走的是善业。所以我们刚开始:流转三界中,何处是依怙?就是善业的力量,就是持戒的力量。刚开始就是依止这个持戒的力量作依靠。你凭什么说你能够离苦得乐?凭什么讲出这句话,你敢说你能够离苦得乐?你能够说的就是持戒的力量,离苦得乐。仰仗善业的力量,使令我们能够通往人天、二乘跟佛道。流转三界中,何处是依怙?就是靠这个力量。
在《在家备览》中说,持戒跟一般的善法还不完全一样。
一般的善法,佛陀没有出世也能够有一般的善法,这个人也修十善业。这个戒法,五戒、八关斋戒、沙弥戒、比丘戒,只有佛陀出世才说的,没有佛出世就没有戒法。因为只有佛陀那种无量无边的正遍知的智慧,一念心知一切法,他能够通达缘起,他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他能够抉择出一条戒法出来。等觉菩萨没有资格制戒,因为他内心当中还有障碍。这个缘起甚深,你敢说在黑暗当中你画一幅地图出来,让人家能够到彼岸?等觉菩萨画不出来。
所以这个地方,这个戒法有两个特色:
第一个、有本期誓:就是说这个戒法你在受持的时候,你有最初的,这个“本”就是最初的一个愿力,你当初是依止你要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的一个愿力。所以从本质上来说,它是随顺于佛道的一个力量,从本质。这是一个很大的力量,有这种菩提愿力的摄受。
第二个、遍该生境:这个我们一般的慈善事业,你刚好经过了一个菜市场,你看到了一只狗要被杀,起了悲悯心,你缘这只狗的境界,把它赎回来、放生了,不错,但是你所缘境只有一个,无量无边有情当中的其中的一只狗。你当初在持戒的时候,你所缘的境界是十法界的有情无情的境界,断恶修善度众生,而得到戒体。换句话说,虽然你付诸实践的时候,只是在某一个境界里面持戒,但是你心中的作意是缘十法界的,上至诸佛菩萨,下至蜎飞蠕动的众生。所以你遍该生境,你这个持戒的因缘是普遍涵盖众生的境界。
所以《在家备览》说,即使你今天不小心犯了一个杀戒,杀了一只蚂蚁,或者杀了一只蚊子,其实你毁坏的是你其中的一个戒体而已,于其他的众生都还是清净的,因为你因地的时候你成就的戒体是法界尘沙、二谛等法,是无量无边的有情无情的境界而发起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所以说你这个量是广大的。所以持戒的功德跟修善是不一样的,因为你修善的境界是单一的所缘境。
在经典上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布施满四天下的众生,这个是很大的功德,四天下的众生,布施什么呢?四事的供养近于百年,不如一日一夜持戒的功德。你布施四天下的众生,供养一百年,你不如一日一夜的持戒功德。因为你持戒有本期誓,从本质上它是有圣道的力量,从它的量来说它普遍涵盖众生的境界,所以这个地方就不太一样。
那么这段是一个总标,蕅益大师先赞叹持戒的功德。我们看第二段的别明。
丙二、别明
这以下我们说明毁犯戒法的过失,看别明第一篇。大家请合掌。
(一)大般若云:三十二相无别因,皆由持戒所得。若不持戒,尚不能得野干之身,况复佛身。《大佛顶》云,“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纵有多智,禅定现前,若不断淫,必落魔道。若不断杀,必落神道。若不断偷,必落邪道。若不断大妄语,如刻粪为栴檀,欲求香气,无有是处。”戒之关系大矣。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灵峰宗论》转载请注明来源:白鹤看书baiheks.com,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