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峰宗论》转载请注明来源:白鹤看书baiheks.com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52面,
二、观受是苦
前面的观身不净那个身,它是一个色法。这个“受”呢,所观察这个“受”是一个心所有法,等于是一个心法,有明了性的心法。“受”就是我们这一念心跟境界接触的时候它会出现一个“受”、感受,这个受可能是苦受,也可能是乐受,也可能是不苦不乐的舍受。
我们解释一下,当然我们凡夫是贪爱娑婆,这个贪爱是怎么生起的呢?就是在受用的时候生起贪爱。前面的色身是所受用,受,它到底去受用谁呢?主要是受用这个正报的果报。当然依报也是,但是依报体毕竟是一个比较疏远的因缘,果报体是正式的受用。所以这个色身是所受用。前面的我们对所受用的境界生起贪爱,那不净观已经对治了,现在我们要更深一层地找出能受用的这个受,我们对于能受用的这个受也应该对治。
我们解释一下,对于能受用的这个受的贪爱是怎么回事呢?
比如喜欢睡觉的人,打板的时候他愿意再多睡五分钟,其实他不是想要多睡五分钟,他是喜欢多睡五分钟的那种乐受,他是喜欢那个受,就是我在这个地方再多睡五分钟,温暖的被窝里面,他有那种乐受,他是喜欢那个乐受,至于睡不睡那是其次。为什么呢?因为当我们睡得太多的时候,当乐受消失的时候,我们不想睡。所以我们可以知道我们的目的不是想睡,我们在乎的是我们跟棉被接触的时候那一份的乐受,我们希望它相续下去。所以前面是对治所受用的色身,这个地方是对治能受用的那个受,这叫观受是苦。用这个苦谛的智慧来对治对于受的爱取,是这个意思。我们看蕅祖的偈颂:
妄想驱驰,吸揽前尘作所依;业感原无意,苦乐随因异;苦果实堪悲,辛酸难比;世乐虽荣,享尽愁还至;切莫把五欲尘劳枉自迷。
我们也是分成三段。第一段是个总标,总标六根的缘起。
这个受一定要有根,根境的和合才会产生受,这个根。这个根是怎么来的呢?妄想驱驰,就是我们这一念的妄想,《楞严经》说这个叫攀缘心,向六尘的境界去奔驰流动。然后吸揽,就把这个前尘,这个“前尘”指的是六尘的境界,色声香味的境界,把它给执持住。“吸揽”就是把它给抓住,执持。然后就变成所谓的所依,这个所依就是六根。唯识学上说,识要依止根才生起了别功能,这个六根是识所依止,所依就是六根。所以我们这个六根门头,眼耳鼻舌身意这个六根的受,它是一念的妄想活动去跟境界接触了以后才产生的。
我们看蕅益大师的大智慧,说讲“观受是苦”就讲苦的相貌就好,为什么要讲六根的缘起?这个就是圆教修行。圆教修行它一开始就强调自性空,这个是很重要。为什么你的修行你一定要依止你的清净心去发动?就是你知道你所观察的色身或者你这个受都是如梦如幻的,它不是你过去所说的那么的坚固、不可动摇,不是,如梦如幻。你先把这个受的相貌知道它是因缘生、无自性,你自己就很有信心了——原来改变这个受是可能的,因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受本身是无自性的,“妄想驱驰,吸揽前尘作所依”,它是假借因缘而生的,它是没有真实体性的,它是如梦如幻的,调整它是容易的,是这个意思。
那么有这样的一个前方便,我们知道这个“受”的生起是因缘生的时候,我们就容易调整了,就正式讲苦谛来调整它。苦谛有三种苦:行苦、苦苦、坏苦。
一、行苦:业感原无意,苦乐随因异。
这个因缘果报,当然业感有快乐的果报、有痛苦的果报,这当中没有一个上帝的主宰者,那是随我们的业力而刹那刹那的变化,生灭迁流。这个行苦就是很微细的了,我们可能刚开始也不是容易观察得出来,总之我们知道有这件事情,知道我们在这个“受”,受的本身是刹那刹那变化的,它不是恒常住不变异的,叫行苦。行苦的意思就是说,为什么生灭变异就安立作苦呢?因为我们凡夫的心情是喜欢稳定性的,我们凡夫的心情没有一个人愿意跑过来、跑过去,就是它这样的一种变化性违背涅槃寂静,违背我们凡夫追求安定的本性,所以它也是苦。就是不要说痛苦感受,你不断地变化,这就是苦,不断地变化这就是苦,这叫行苦。
二、苦苦:苦果实堪悲,辛酸难比。
这个是非常粗猛的苦,这个是苦苦。这苦苦我们讲过了,就是我们观察这个三界的苦,先观察现生的苦,现生有生老病死、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蕴炽盛苦;也可以观察来生的苦,来生的苦就是三恶道的苦,刀山油锅,各式各样的苦,这个都是辛酸难比,都是非常苦恼的境界。
三、坏苦:世乐虽荣,享尽愁还至。
这个是最重要的,就是坏苦。就是说我们也可能由于过去的善业成熟了,各式各样的荣耀,你这个人果报体长得也庄严、健康,又有财富、种种美好的眷属,但是你可别忘了,“享尽愁还至”,你这种快乐的境界是可败坏的,随时会破坏的。对望着这种将来要败坏这样的一个角度来说,它也是苦,对望着未来说它也是苦,因为给你不安稳性,你不知道你什么时候会失坏,这个坏苦。
结论是:切莫把五欲尘劳枉自迷。
蕅益大师的结论就是说,我们对于五欲的安乐,这当中有两个地方值得我们去认识:第一个是“尘”,第二个是“劳”。
《瑜珈师地论》讲菩萨地,修菩萨的行,它很强调菩提心,你修行你为什么修行?因为你要成就佛道。那么你为什么会要想去成就佛道,有这样的意乐呢?这个地方有一个关键点,你要思惟五欲的过患、思惟圣道的功德,就是说你要把这个五欲乐跟圣道乐作一个明确的思惟。
这个事情是这样,身为一个有情众生,我们厌恶痛苦、我们追求安乐,这个是一个人的本性。一只狗它也知道肚子饿了要找东西吃,它也知道要找一个房子住,它也知道天气冷了要找一个温暖的地方躲起来。就是身为一个有明了性的有情众生,离苦得乐是正常的。问题是,我们希望安乐,那么我们应该选择一个真正的安乐。这当中我们应该做一个简别,把五欲乐跟圣道乐作一个简别:
第一个,五欲的乐有“劳”的过失,就是五欲的快乐要假借众多因缘的生起才能够出现。所以说你在追求的过程当中,在受用的过程当中,有种种的劳动、种种的不寂静的现象出现。龙树菩萨也说,“诸欲求时苦,得时多怖畏,失时怀忧恼,一切无乐时。”你在追求五欲的时候那可也不是简单的,白天上班,晚上还得加班。那么得到以后呢,“得时多怖畏”,你心中也是非常的劳动,也是安定不下来,因为你害怕失坏。那么总有一天,因为五欲的境界本身就是劳动性的,它就是变化性的,你根本没办法去掌控它、去琢磨它,总有一天它破坏了,这个时候“失时还忧恼”。所以“一切无乐时”,所以五欲的快乐它的相貌是扰动的、不寂静的。
圣道的快乐,那又不同。比如说,我们在佛堂当中拜拜佛,拜佛之后我们的心安定下来,念念佛,让内心寂静,我们也有快乐的感受,内心的逼迫性消灭了,轻安乐生起了。而跟圣道相应的这样的安乐跟我们去追求五欲的快乐不同,绝对不同。因为五欲的快乐本身,你去观察你内心的相貌,你在受用五欲的时候是扰动性的,而且你扰动当中是带有一种不安的。那么,我们在佛堂中用功,跟法相应的时候,那个寂静乐那是非常安定的、非常充实的、非常寂静的。这个地方有不同,就是劳跟不劳的差别。
第二个更严重就是“尘”,这个尘就是染污意。我们在受用五欲的快乐的时候,这当中夹带着烦恼跟罪业。就是说你这一念心去跟财色名食睡接触的时候,你一定会生起烦恼,而烦恼的活动就带动了罪业,夹带着罪业,譬如美食夹杂毒药,初虽美味,终成大患。我们今天在尝这个甜美的食物,虽然这个食物暂时给我们一个甜美的快乐,但是我们把这个毒药吃下去了,对望着未来来说,总有一天毒药发动了,我们就要受大苦恼。换句话说,世间的欲乐我们在受用的时候会造作烦恼、会造作罪业,这个意乐受完了以后,我们就要去一趟三恶道,去受刀山油锅的苦。所以它有这个尘,有染污意,这也是一个过失。
那么,我们在佛法的修学得到了清安乐、寂静乐,那是没有烦恼也没有罪业,这个甜美的食物里面没有毒药,只有甘露没有毒药。所以我们在观察五欲乐跟圣道乐,我们可以根据蕅益大师这个指导,就是从两个方向来简别,就是五欲乐它有劳的过失,你在追求的过程当中、在受用的过程当中、在失坏的过程当中让你不寂静、扰动,不寂静。第二个,你在受用的过程当中会有“尘”的过失,会引生你很多的罪业跟烦恼,会让你来生付出痛苦的代价。
所以蕅益大师劝勉我们修行人,你应该要理智地去观察这个五欲有尘劳的过失,“切莫把五欲的尘劳枉自迷”。当然,身为有情都是想要追求安乐,你应该把你这种受,当然这个受的感受它本身没有错,方向调整一下,你过去这个受的方向是在五蕴里面受用,把这个受调整在佛法上去受,大乘的法乐当中、广大的大安乐的境界里面,在法益当中去受,那种受是寂静的、是没有杂染的。就把那个受调整一下。
前面我们对于这个色身,当然就是不净相。但这个“受”我们倒不一定要完全消灭,看《维摩诘经》意思,佛陀是赞叹大乘的法乐,而且也鼓励所有的佛弟子安住在大乘的法乐,佛陀允许我们去受用大乘法乐。所以这个意思就是说受的调整,“切莫把五欲的尘劳枉自迷”,受的方向应该调整一下。那你为什么愿意调整呢?你就是思惟五欲的过患,是这样子。
前面两个观身不净、观受是苦,是从受用这个角度上,对所受用的这个色身的观察,能受用的这个心的观察,来对治我们对五欲的受用。调整我们这个受,使令它趋向于三宝的受用,趋向于大乘法乐的受用,主要是对治贪爱的烦恼。以下第三、第四那就更微细了——谁在受用?那个背后是谁?破这个自性执。我,我在受用。好,把那个“我”找出来,第三个是一种见,我见的颠倒。那么观心无常就是观察这个受,当然能受用就是讲心中有一个我,那么佛法就以无常来观察,观察我们这一念心是刹那刹那生灭的,这当中真常的我是不可得的。第三个是一个见烦恼,我们看蕅祖的偈颂:
三、观心无常
迷却真常,缘气纷纭集一腔,离彼前尘相,分别成何状;饶你会思量,总归罔相;过未无踪,现在原长往,切莫把流注心机作主张。
第一段先总标分别心的缘起——观心无常,我们这念分别心是怎么有的呢?这不是上帝创造的,是迷却真常。
《起信论》上说,一念不觉,真如不守自性。我们这一念心它本来是真、本来是如,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但是它突然间不觉念起,突然间动了一个妄想,好了,迷却真常,它不安份地守在自己的自性上,就往外动,一动了以后就失去了真、失去了常的功德,就在那个地方扰动,缘气纷纭集一腔,就产生一种攀缘的气势,在那个地方“纷纭”,就是杂乱扰动的样子,形成一个坚固的妄想。“集一腔”就是形成一个坚固的妄想。这个也就是说明妄想是因缘所生法,它不是那么的坚固,不是不能调整的,是这个意思。那么这个观心无常事实上也是观心无我的意思。
这个无我观蕅益大师分成三段,先看第一段:
一、离彼前尘相,分别成何状。
这个观法蕅祖也是根据《楞严经》观我空观的一个观法。说这个《楞严经》,佛陀在指导阿难尊者说,怎么知道我现在跟境界接触,我这念心是真心是妄心呢?怎么知道呢?那么佛陀说有一个方法可以判断出来,说真心是离尘有体,离开了六尘的境界,它的自体还在,离尘有体就是真心;说这个妄心是离尘无体,你把境界拿掉这个分别心就消失了,是妄心。
我们举一个例子,我现在去想我过去的恩人、亲人,哎呀,起欢喜心,这个欢喜心是妄心是真心呢?你把这个你所缘的恩人的境界拿掉,你的欢喜心消失了,这是妄心。我想我的冤家,我一想到他我的心就恨,这个恨是真心妄心呢?你也可以判断一下,你把你所攀缘冤家的境界拿掉,嗔心觅之了不可得,这是妄心。这个真心你把境界拿掉了,它的心还在,还是这种境界,这是真心。不随妄转——境界有跟没有不能够去影响它的存在。
所以这个地方蕅益大师就根据《楞严经》这个善巧,“离彼前尘相,分别成何状”,就是把你所攀缘的境界拿掉以后,你再看看你这个分别心还在吗?不在表示它是因缘所生法,你不应该说它是恒常住不变异的我,那么你这样讲是不对的,因为它会随因缘变化的,有这个因缘它存在,没有这个因缘它不在。所以这也是一个方法。这个是从能观的心直接对立。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小说推荐:《一心摆烂的恋综女配[快穿]》《攻略男配的正确方法》《超时空快递》《苟在女魔头身边偷偷修炼》《重生成阴鸷太子的心尖宠》【重生流小说】【落秋中文】《闻此一生》《少女的野犬》《和无数个我互相帮助》
妙音0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白鹤看书baiheks.com),接着再看更方便。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