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白鹤看书】地址:baiheks.com

《灵峰宗论》导读。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55面,

戊二、圆顿止观

前面的对治止观它是以一个法门来对治一个烦恼,这以下的圆顿止观是一个法门能够笼总地对治所有的烦恼,所以称为圆顿止观,这个法门是最为圆满、最为顿超的一个法门。首先我们把论文念一遍,大家请合掌:

经云:“一念将此法门,於末劫开示未学,是人罪障应念消灭,变其所受地狱苦成安乐国。”顾一念至微,何力用如此?须知一念之性,本竖穷横遍。一切事理性相,从不在现前一念之外。故一念迷生死浩然,一念悟轮回顿息。试思平日,起惑造业,毕竟是谁。今书经忏悔,又毕竟是谁。此造业忏悔之念,在内在外在中间邪,青黄赤白长短方圆邪,过去现在未来邪?果觅之了不可得,则罪福无主,名真忏悔。阿难所以顿获法身,性比丘尼所以成阿罗汉也。若於无可得中,妄计有心可得,则旋犯旋悔,既悔仍犯,如隔日疟,有何了期。然大乘缘种,不可思议,勉强力行,功无虚弃。出世善根渐胜,世间漏种渐消,如明破暗,亦决不诬也。

这段是蕅益大师引用《楞严经》的义理来开显圆顿止观。第一段是说明圆顿止观的理论。先看第一段:

经云:“一念将此法门,於末劫开示未学,是人罪障应念消灭,变其所受地狱苦,成安乐国。”

这一段把圆顿止观的功德先做一个赞叹。这个“经”指的是《楞严经》。《楞严经》的流通分上有这么一段话说,“一念”,我们在一念那么短暂的时间“将此法门”,这个“此”指的是首楞严大定的法门,如果我们乃至于那么短暂的一念时间将首楞严大定在末法时代,在这样一个烦恼粗重的时代,“开示未学”,就是一个未学之人。那么这样子呢,换句话说,这个能开示的人他一念的胜解,那么这个能开示的人他有什么样的功德呢?“是人罪障应念消灭,变其所受地狱苦,成安乐国。”他本来是有无量无边的罪障,但是他因为一念的跟首楞严大定相应,他这个罪障就能够消灭掉,能够转他的未来的果报是地狱的果报变成一个安乐的果报。

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讲这个《楞严经》先讲这部经的序分,就是发起序——发起一部经的因缘,从一部经的发起序我们知道这个法门是在对治什么烦恼。发起序是说阿难尊者那个时候是出家第十二年,第十二年的一个结夏安居,他在自恣的前一天应邀到外面去说法。他自恣那一天刚好回来,七月十五回来参加自恣。但是回来的时候,僧团已经没有人了,因为七月十五日大家九旬用功、专心办道,大家在道业上都有进步,都是众生的福田。所以在舍卫国,波斯匿王、还有王公大臣乃至于大富长者施舍了很多的饭菜来供养大众师。

阿难尊者回到僧团的时候,什么人都没有了,他就只好拿着钵一个人去托钵。在托钵的时候,他在路途当中遇到了摩登伽女。摩登伽女她过去生跟阿难尊者是五百世的夫妇,有这么一段因缘。所以摩登伽女看到阿难尊者以后呢,她就动了一个爱取的烦恼。那么爱取的烦恼,她就把这件事情就告诉她的母亲波居第。波居第,她的母亲是修婆罗门法门,就用大梵天的邪咒,加持在毛巾的上面,把它盖在饭的上面去供养阿难尊者。阿难尊者把布打开的时候呢就中了邪咒,经典上说“心虽明了,身不自在”。阿难尊者知道“糟糕了”,他知道他是中了邪咒,但是他身不自在,“心虽明了,身不自在”。

这个时候,阿难尊者他的戒体发挥功能,它那个防非止恶的功能发挥功能。他忆念世尊:“世尊慈悲,宁不救我?”当然这忆念就感应道交了,他说佛陀在舍卫国应供的时候,他得到阿难尊者忆念的讯息,他饭吃到一半就赶快地带着僧团回去。这个时候同时呢,释迦牟尼佛也教敕文殊师利菩萨“将咒往护”,拿着楞严咒去救阿难尊者。那么这个时候,因为事出突然,佛陀忽然吃到一半就回去,这些王公大臣也很奇怪,就跟着回去,恐怕是有事情,就变成整个《楞严经》的与会大众。

文殊师利菩萨拿这个楞严咒一去的时候,这个咒一持,就把大梵天咒给消灭掉、破坏掉了,就把阿难尊者跟摩登伽女都带回来。带回来以后阿难尊者是非常地悲伤,哭得很厉害,跪在佛前,悲痛哭泣,恨无始劫来“一向多闻,未全道力”。阿难尊者自己讲说,十二年来一向多闻,在语言文字上的学习,没有好好地在心地上、在戒定慧上下功夫。所以跟染污的境界接触的时候呢,心随境转,身不自在。这个时候,殷勤启请十方如来成就三摩地的方便,祈请佛陀,佛陀你为什么能够心不随境转?这个一个修行的法门请你为我们开示首楞严大定的法门。那么这样子的因缘,佛陀就开展了整个《楞严经》的法门。那么这段的经文蕅益大师是引用在流通分,这段经文我们把它念一遍。

《楞严经》上说:“诸佛如来,语无虚妄。若复有人,身具四重十波罗夷,瞬息即经此方他方阿鼻地狱,乃至穷尽十方无间,靡不经历。能以一念将此法门,于末劫中开示未学。是人罪障,应念销灭。变其所受地狱苦因,成安乐国。”

这段经文原文是说,佛陀先赞叹佛的身口意的功德,这个是口业的功德,说“诸佛如来,语无虚妄”,佛陀讲话是真实语的。那么佛陀在讲不思议法门的时候,先赞叹佛陀的口业是真实的。他说“若复有人”,有一个人,“身具四重十波罗夷”,这个人他的烦恼太重,他把杀盗淫妄的根本戒都破坏掉,十波罗夷也破坏了。那么这个时候,他也没有很多时间忏悔,“瞬息即经此方他方阿鼻地狱,乃至穷尽十方无间地狱”,他那个罪业马上要得果报,那个力量太大了,那么他马上要到阿鼻地狱去乃至于穷尽十方无间地狱,那么这个时候“能以一念将此法门,于末劫中开示未学”,他能够把这样一个法门现出来,跟首楞严大定的法门相应,这个人罪障就会有变化,“是人罪障,应念销灭”,一念的首楞严大定的相应,就把他的罪障给消灭了,“变其所受地狱苦因,成安乐国。”是这样子。这个是《楞严经》的流通分的一个赞叹这个法门的一个功德。这以下说明它的理由:

顾一念至微,何力用如此?须知一念之性,本竖穷横遍。一切事理性相,从不在现前一念之外。

前面是赞叹这个法门的功德,这以下说明它的理由。“顾”就是但是,刹那的一念时间它怎么能够发挥这么大的功能力用呢?“何力用如此?”就能够把这个四重十波罗夷的罪转成安乐国呢?就提出这样一个问。

蕅益大师提出回答:“须知一念之性,本竖穷横遍。一切事理性相,从不在现前一念之外。”我们一念的明了性,它的体性是竖穷三际、横遍十方,清净本然、周遍法界。“竖穷”指的是时间,过去、现在、未来;“横遍”指的是空间,横遍十法界,它的体性。它的作用有事理性相的作用。事理性相,我们把它做一个简别。“事”就是相,事相,指的是世俗谛,一切的十法界的染净因果都属于事相;“理性”是讲真谛,我空、法空的真理。意思就是说,不管是十法界的染净因果,或者是真谛的我空、法空的真理那种不生不灭的理性,都是依止一念的明了性安立的,不离开一念明了心性。这个地方就是,我们修首楞严大定之前你要先明白一个道理,就是生命的真实相。

什么是生命的真实相?简单说就是[万法唯是一心],生命就在你一念之间。

生命就在一念之间,《彻悟禅师语录》讲出一个思惟的方法,他说你可以想一想,我们凡夫的流转是一念的无明就开始这些山河大地,染净的、杂染的因果就出现了,那么什么时候把这个因果停下来呢?成佛的时候,一念的相应慧现前,无量无边的生死全部结束。那么最初的开始是一念的无明,最后的结束是一念的相应慧。彻悟禅师讲,那中间是什么?请你想一想。

刚开始是一念的无明,开始动;最后的一念相应慧,这一念消灭掉了,生死果报也没有了,那么头尾都是一念,中间也都是一念啊!这一念心从资粮位的摄持菩提心、摄持福德智慧资粮的一个散乱心,到加行位的禅定心,到初地的那种跟法性相应的心,等于这个时候,初地、二地、三地乃至于十地,我们的信念慢慢地转变,外表的果报也慢慢地庄严。所以说呢,我们在修首楞严大定之前一定要了解一切的事理性相从不在现前一念之外。离开了一念心性就无有少法可得。

这个观念蕅益大师做一个总结:故一念迷生死浩然,一念悟轮回顿息。

一念的心性它决定了我们生命的差别。是怎么决定法呢?这当中有两个关键,一个是迷、一个是悟的关键。我们一念的迷惑,随顺了妄想,那就是无量无边的生死;一念的觉悟,随顺了真如,那就是涅槃现前,不生不灭的涅槃现前。

我们对生命的观察:“诸法无自性,一起从缘起。”生命是从因缘所生的。从因缘所生这句话我们可以从两部分来观察。从粗分的观察,这个因缘就是业力。这个人为什么到三恶道去了?这个人造了罪业,罪业的力量牵引他到三恶道受果报了。这个人到天上去了,他有着五戒十善的善业,到人天得可乐果报。这样的观察是一个粗分的观察。那么我们再进一步观察,这个业是谁来保存这个业,谁来摄持这个业?就是一念的心性。

你的心改变了,这个业就会有变化。这就是:心能造业,心能转业!

所以《楞严经》,阿难尊者问佛陀一个问题说,为什么我们凡夫“起心动念,无不是罪,无不是业”?大家都是一念心性,我暂举心,尘劳先起,我一起心动念就是烦恼,无量无边的烦恼;佛陀一动念头,无量无边的三昧陀罗尼,于一毫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佛陀你这么大的自在力。那么佛的心念跟我们的心念有什么差别呢?释迦牟尼佛回答说,就是迷悟的差别,就是体同用别。

一个人做梦,在做梦的时候一念的梦心出现了很多很多杂染的梦境,他醒过来的时候,觅之了不可得,但是一念的梦心跟醒过来的心那个体性、明了性是一样的,但是作用的确有迷悟的不同。这个地方就是你要修首楞严大定之前要先明白这个道理,就是生命就是一念的迷悟,这个是一个关键。

这样的理论我们就可以去实践它的修法。现在的关键就是说如何地转迷为悟?这是一个修学方法了。再看第二段。第二段蕅益大师指导我们从这念迷惑的妄想转成真心:

试思平日,起惑造业,毕竟是谁。今书经忏悔,又毕竟是谁。

先提出一个疑情:我们过去颠倒的时候,起惑造业,那个是谁呢,造业者是谁?你现在觉悟了,书经忏悔,开始读诵大乘经典、开始忏悔,那个忏悔的人又是谁呢?

我们凡夫的心情是认为造业的就是“我”,“我”在造业,忏悔也是“我”。就是我们这一念明了的心性有一个常一主宰的“我”,小时候的我跟长大的我是一样的,今生的我跟来生的我也是一样的。讲一个譬喻,我今天住在一个房子里面,这个房子破旧了,我不要了,我换一个新的房子,但是那个人是一样的,房子变化了,果报体改变了,但是那个“我”是不能改变的。其实这就是一个迷的境界,执着有一个“我”。蕅益大师的意思就是说,他利用禅宗的方式,利用疑情的方式,先把那个问题找出来,就是说起惑造业是谁而现在书经忏悔又是谁?说有一个“我”。好,观察这个“我”是不是存在。

此造业忏悔之念,在内在外在中间邪,青黄赤白长短方圆邪,过去现在未来邪?

这个常一主宰的“我”在空间上是在内在外在中间?既然你说有一个“我”,你这个“我”应该有一个依止处,这个“我”是依止在什么处所,在你的身体里面、身体外面或者身体中间?或者是这个“我”是什么颜色的呢?你说有一个存在的“我”,这个“我”是青黄赤白呢,或者是长短方圆呢,它是什么样的形状?那么这个时间,它是过去、现在、未来,这个“我”它是过去的、还是现在的、还是未来的?那么这是提出一个疑情。

当然,这个“我”它最怕最怕就是你回光返照。我们平常要是这念心老是在外境里面这个色声香味触法活动、攀缘,我们一直觉得这个“我”是存在的,但是你一回光返照——果觅之了不可得,则罪福无主,名真忏悔。阿难所以顿获法身,性比丘尼所以成阿罗汉也。

蕅益大师他这个思想是从《楞严经》,但是也跟禅宗的修行方法非常类似。禅宗的这种疑情几乎思想是根据《楞严经》出来的。禅宗的传承,我们看初祖跟二祖就看出他这个法门的传承: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灵峰宗论》转载请注明来源:白鹤看书baiheks.com,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言情小说推荐阅读 More+
我的父母穿越了

我的父母穿越了

我爱种绿萝
简介:袁淼一直以为失踪许久的父母已经不在人世,直到在老房子的镜子里看到他们。他们穿越了,正在逃难。之所以能在镜子里相见,是因为他们手上有面通界宝镜。袁淼通过宝镜把粮食蔬菜传递了过去,很......
言情 连载 4万字
兽世大猫生存日记

兽世大猫生存日记

采蘑菇的老猫
秋言意气用事下,丢了狗屁似的工作,转头房东奶奶又找上门,说想要收回房子给孙子住。他只能揣着自己为数不多的存款,找可以过度的小出租屋。让秋言想不到的是,运气背到极点,人是可以掉下水井道的。让他更想不......
言情 连载 7万字
治疗满级,团宠小肥啾

治疗满级,团宠小肥啾

云劫
简介:【公告:7.17日入V,更1w字~】云宥清穿到了魔法世界。末世凭借治疗系异能爬上基地高层的他一朝穿成了小动物,是一只巴掌大的小鸟。兽贩将它装入宠物箱,在市场贩卖,丑萌丑萌......
言情 连载 9万字
结局前炮灰们掀了马甲

结局前炮灰们掀了马甲

西莱斯特
每晚九点钟更新,完结文《虐文小可怜是怪物母巢》《我只是一个弱小可怜又无助的昏君》《灵气复苏后我和马甲们开启了工业革命》《祖传技能的各种应用[快穿]》在专栏中等待小天使临幸呀~顾有幸,人如其名,从小......
言情 连载 8万字
重生之长孙皇后

重生之长孙皇后

风曾
已完结文:重生之富察皇后,重生之卫子夫,康熙重生追后记,扶小苏的日常,有兴趣的小伙伴都来看看吧。昔年花开花落,从隋到唐,她这一生算不得长,三十八载岁月,幼年丧父,与兄相依为命,稍年长嫁秦王,掌一府之责,却是看着他大风大浪,刀枪剑雨中走来,他带回了一个又一个的女子,直至兄弟阋墙,武德斡旋,玄武政变,他成为了至高无上的帝王,母仪天下,她亦是一跃成为了这世间最为隆宠的女子。她原以为这一生可以互爱互信,相
言情 连载 42万字
龙藏

龙藏

烟雨江南
卫渊本无大志,但在时代洪流中不得不走上征战四方、开疆辟土之路,直至关山踏尽,未曾白头。不正经的简介一:仙人也怕工业化!这是一个发生在玄幻世界的工业革命的故事。
言情 连载 210万字